文人体育报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篮球NBA

文章内容

李响 体坛周报_李响体坛周报 友邦

ysladmin 2024-05-29
李响 体坛周报_李响体坛周报 友邦       今天,我将与大家共同探讨李响 体坛周报的今日更新,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1.李响原来是干什么的?2.黄健翔《像男人那样去战
李响 体坛周报_李响体坛周报 友邦

       今天,我将与大家共同探讨李响 体坛周报的今日更新,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1.李响原来是干什么的?

2.黄健翔《像男人那样去战斗》中提到的“雄厚财力支持的体育专业报纸办不下去停刊”是那个报纸?

李响 体坛周报_李响体坛周报 友邦

李响原来是干什么的?

       <一>湖南卫视主持人--李响简介:

       出生年月:10月15日

       体重:75KG

       身高:178cm

       祖籍:山东 济南

       星座:天称

       血型:B

       学校: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

       特长:舞台剧表演,所有球类运动,做弹弓。

       爱好:吃、品茶

       最喜欢的颜色:黑、白

       最喜欢的衣着:运动装

       最喜欢的发型:自己的

       最喜欢的饰物:手表

       最喜欢的季节:除了秋天以外

       最不能失去的:朋友

       最喜欢的城市:北京

       最喜欢的书:《365夜》

       最喜欢做的事:给家人、朋友做饭

       最想尝试的职业:F1赛车手

       最近的人生目标:做一档让自己满意的节目

       最欣赏的人:母亲

       最难忘的事情:15岁第一次拿到全省篮球冠军

       口头禅:得了吧!

       第一次当主播的感受:挺好!

       座右铭:if you think you can,you can!

       <二> 著名足球女记者李响 :

       李响,著名足球女记者,北京人,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英语系和国际政治系。毕业后加盟《广州日报》, 2000年调任《足球》报的中国国家足球队随队采访记者,采写了大量中国队征战的报道,2002年加盟《体坛周报》,贴身采访中国国家队教练米卢,其系列报道在业界影响很大。

       她是韩日世界杯十强赛前因300万“转会”费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美女记者,是写《零距离——李响与米卢的心灵对话》一书的美女记者,是韩日世界杯十强赛的最大副产品。

       2、李响,男,又名小萍、大响,号师梅堂主人,北京人,诗人、收藏家、书画鉴赏家、书法家、21世纪实力派书画家。现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李响艺术研究会会长、一级美术师。

       李响有着深厚的书法功力,学养甚高。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美术教育专业,后又进修于北京画院高级研修班,从师于中国当代著名大写意花鸟画家郭石夫先生,后又成为贾浩义先生入室弟子,并得到白雪石、王明明等名师的关怀和指导;师其心而不师其迹;对中国画传统的技法有深入的研究,继往开来,逐渐形成自己的画风。

       2004年三月在中国美术家协会和共青团中央举办的“中青杯”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全国书画邀请大赛上获银奖;2005年获“雷锋之歌”全国书画大赛一等奖,“洞庭湖*岳阳楼杯”中国书画大赛银奖,第一届网络书画大赛美术组铜奖。曾获全国千禧杯诗歌散文大奖赛优秀作品奖;书画作品还曾特邀参展澳门回归作品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作品展等大展。2005年一月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为印度洋海啸灾区赈灾笔会,为其无偿捐赠书画作品一幅。代表作品被收入《中国当代国画家百人作品集》、《新千年的祝福》、《中国书画佳作博览》、《中国书画艺术作品精选》、《华夏书画艺术人才精粹》、《太湖杯中国书画名家作品精选》等书中;作品发表于国内各大报刊,并被人民大会堂、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共青团中央、中华网络美术馆等单位收藏。部分作品在北京各大拍卖行、画廊销售,部分所得款项用来做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著有《李响诗集》、《李响诗词散文集》。

       2004年三月在共青团中央举办的“中青杯”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全国书画邀请大赛上获银奖;同年六月,又获第二届全国青少年书法美术大赛三等奖,十月获第十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曾获全国千禧杯诗歌散文大奖赛优秀作品奖;书画作品还曾特邀参展澳门回归作品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作品展等大展。代表作品被人民大会堂、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团中央等单位收藏。部分作品在北京各大拍卖行、画廊销售,部分所得款项用来做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著有《李响诗集》、《李响诗词散文集》。

黄健翔《像男人那样去战斗》中提到的“雄厚财力支持的体育专业报纸办不下去停刊”是那个报纸?

       我从97年开始看体坛周报,当时是每周一出版,7毛钱吧,感觉还不错,后来高中就是一周两版,后来就是一周三版了,价格涨到了一块五。

       文章还都不错,但是太多的假新闻,随便拿一份报纸,都有这样的文字“某不愿透露姓名的球员”虽有保护球员隐私的目的,但是文章的真实性值得商榷。尤其是马德兴。周文渊老师的评论还是很有功底的。

       当年的体坛和足球经常在报纸上打口水仗,体坛为了销量还把周五的报纸以为比赛的缘故提到了周四出版,后来体坛还把足球的当家花旦李响买了过来,称为中国记者转会第一人。

       总体来说,目前网络盛行,新闻途径很宽阔,体坛以前那种霸主地位越来越消弱,不过作为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来说,体坛还是值得一看的,尤其是有专门的各种记者,基本都是消息的第一来源,虽然有不少艺术加工。

       是《球报》。

       请看:

       人民网>>传媒>>动态

       《球报》下周一正式停刊 完成使命走完17年岁月

       2005年07月29日15:15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本报讯 已经有17年历史的专业体育报纸《球报》将在下周一正式停刊。昨天下午,从辽宁方面传来消息,《辽宁日报》旗下的《球报》将在8月1日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球报》创刊于1995年,在1997年十强赛和2002年日韩世界杯期间达到鼎盛时期。在北方,尤其是辽沈大地拥有众多读者,是中国北方比较有影响力的一份体育报纸。

       ●张锦桥:10年只留下一些记忆的碎片

       从《球报》的一名普通记者到副总编,到《辽沈晚报》体育部主任,再到《辽宁日报》头版编辑,张锦桥忘不掉的还是自己在《球报》供职10年的那段青春岁月。心理上,他已经很难接受在其他地方做体育报道了。“离开《球报》后,发现自己真正成熟起来。”张锦桥说,“这份报纸已经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哪怕现在看来,仅只是一些记忆碎片。”

       1992年,刚刚23岁的张锦桥来到《球报》时,这份报纸才创刊4年,名字叫《美报·球刊》,1993年1月2日更名为《球报》后,由4开4版变为对开4版,逢周一出报,定价4角。“当时辽宁的下岗工人少,又赶上辽宁队的10连冠,这是《球报》的第一个高峰期,但辽宁队随后于1995年降组,带来了报纸的第一个低潮。”张锦桥回忆道。

       1997年1月1日,辽宁日报报业集团成立体育新闻中心,《球报》也更换了总编辑。新上任的吉明刚是1962年生人,当时很年轻,大刀阔斧地对报纸改革,四处网罗人才,以1997年十强赛为契机,仅大连一个市的发行量,就从4000飙到7万份,总发行量稳定在40万份。也正是这次比赛,奠定了《球报》“冲烟烈酒”的凛冽文风,很好地迎合了东北人的阅读口味,迎来了品牌最高潮。

       1998年冬,《球报》改为每周两刊,逢周一、周四出报,并扩至24版,同时提价到1元8角一份,成为当时全国最厚而且最贵的体育报纸。两年半后,《球报》迎来自己最后的辉煌,沈阳10强赛期间,最高发行量达到78万份。但2002年3月,在首次打入世界杯决赛圈的中国国家足球队出征韩国前夜,张锦桥离开了《球报》。

       “北方市场萎缩得厉害,经济形势也不乐观,从2002年后,报纸便加速度下滑。”张锦桥说,“那时的《体坛周报》和《足球》报都坚持自己的风格,但我却无法找到《球报》继续存在的理由。”看得出张锦桥对这份报纸很有感情,也十分肯定它的那种“体坛故事报”的风格,强调美文写作,但理性一般,错别字也多,有着鲜明的关东文化特色。

       心理上从未远离这份报纸的张锦桥一直不断地听到有关它的负面消息,“去年就听说《球报》谋划改组和改名,半个月前终于知道了,高层已经决定让这份报纸消失。因为有这样一个过程,所以不会感到多么突然和震惊。”但采访的最后,张锦桥在电话那端的一句“谢谢你让我谈出了这些”,还是让人分明感受到这个夜晚向他袭来的阵阵忧伤。

       ●《球报》“老兵”:我觉得心情很沉重

       在全国众多体育媒体中,很多精英都曾经在《球报》工作过,谈起老东家的现状,他们都唏嘘不已。

       已经离开体育报道行业3年的《球报》元老张锦桥告诉记者:“《球报》是我事业开始的地方,现在正好是夏天,莘莘学子都从学校毕业了。《球报》就像一所大学,学生离开时都会抱头痛哭,留下了青涩的回忆,但是当回首大学的时光时,每个人心中都是美好的回忆。”

       张锦桥喜欢用“大学”这个词来形容《球报》。他认为《球报》的鼎盛时期就是在1997年足球十强赛以及2001年足球十强赛时,虽然1997年中国队没有出线,但是《球报》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火辣的报道得到了读者的认可;2001年中国队终于出线,《球报》更是乘着这股足球热在读者中影响力飙升。

       “《球报》不仅是一个团队,很多优秀的体育记者都在这里见证过这份报纸的辉煌;虽然这个载体可能不存在了,但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人还会在其他报纸、其他领域奋斗着,这对国内体育报道可能也是一种贡献吧。”张锦桥觉得分离会让人感到辛酸,但是更多的会是美好的回忆。

       现在已经在《京华时报》卓有成绩的足球记者张晓敏,大学毕业后就到了辽宁日报集团,她对《球报》有着很深的感情。“我在《球报》的3年是最鼎盛的时期,是继《体坛周报》、《足球》之后的第三大体育报纸。很遗憾《球报》现在会有这种状况,这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张晓敏回忆了当时《球报》一出刊,在报社对面的公共阅报栏前就会围着很多球迷读者,一起议论足球和文章,这个场面在其他城市是很少见到的。现在这样的场面不会再有了,张晓敏感到有些伤感,她说一定要找朋友帮她留几份《球报》最后一期的报纸,当作纪念。

       在《球报》工作了很多年的郝洪军理智分析了原因,“这是市场所趋。《球报》在定位上有了偏差,如果抓住了本地资源,抓住当地球迷的话也能继续走下去;另外,报社高层在发行、办报思路上都不符合市场规律,必然会受到市场影响。”他还讲到辽沈的球迷感到很伤心,他们更容易冲动,甚至会怒气冲天,但是现在资讯如此发达,不会因此而影响球迷获取信息的权利。

       ●竞争对手:我们也在总结经验

       国内体育专业媒体《足球》报的编委郝清亮认为《球报》不会就此而倒下去,在对市场重新做出判断后,有可能会转型重新回到市场。

       现在媒体竞争非常激烈,单一的品种很难在市场立足,综合类报纸对专业报挤压非常凶。“不仅是《球报》,如果没有特色、没有资金,是很难立足的。”郝清亮分析说,《球报》的遭遇还受了体育市场的影响。整个体育市场目前都处在低谷,而报道的重点足球更是一蹶不振,《球报》自然会受到连累。《足球》与《球报》虽然在定位、风格以及读者群不完全一样,但是为了自己的市场及前途,他们也在总结经验、不断创新。

       《球报》停刊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体制方面的缺陷。球报作为《辽宁日报》的一个子报,直接沿袭了辽宁日报的管理经营模式。而辽宁日报作为一份党报,在那时还是计划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的今天,随着新生报纸的频繁出现,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是愈演愈烈。特别是南方的许多媒体,转型较早,竞争力较强。改变这种计划经济式的经营模式只是早晚的事,墨守注定是要以失败而告终。

       “对于《球报》停刊,我认为是个悲剧。”《体坛周报》资深记者魏明这样告诉记者。作为体坛周刊资格最深的记者之一,魏明见证了《球报》发展与衰落的全过程。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球报》异军突起,一度为不太景气的中国体育媒体打了一针,对体育媒体起到了积极作用。它那种强有力的竞争姿态,推动了各大报纸主动改善自己,来迎接这种挑战。“虽然《球报》今天倒闭了,但它对中国体育媒体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我们没有理由看轻它!”魏明这样说。

       好了,今天关于“李响 体坛周报”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李响 体坛周报”有更全面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